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戰略策劃部副主任鄭明媚6月24日在中國城鎮可持續發展與生態足跡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城鎮化已經出現了“亞健康”的病態,環境污染日益加重,“在一些生態城,竟然找不到一家店能買到方便面。”
“如果中國的城鎮化不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道路,將面臨著嚴峻的資源與環境壓力。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總工程師董旭輝說。
“城市病”問題突出
1800年,全球城市人口只占總人口的3%。而目前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這樣令人震驚的變化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根據聯合國的測算,居住在城市人消耗著全球七成以上的能源。到2050年,全球將有70%以上的人成為城市居民。根據我國政府的城鎮化發展規劃,到2030年,將有2.5億農民進入城市。
“在中國,現在也有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隨著快速的城鎮化,可以預期,中國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生態足跡挑戰。”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首席項目總監李琳說。
WWF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中國是目前全球生態足跡總量最大的國家,人均生態足跡大約是生態承載力的2倍多。
據2013年《投資藍皮書》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中國總人口將超過15億人,屆時居住在城市和城鎮的人口將超過10億人。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袁喜祿表示,“近年來,很多地方調整了自身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指標,希望通過大干快上,加大土地開發強度,以帶動地方經濟。”他說,這種沖動,是把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當成了應急之舉,會忽視基本面,也會讓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脫離正常的軌道。
袁喜祿說,一些地方將城鎮化變成了“工業化”,大量土地被用于工業開發,一方面助長了產能過剩,另一方面也擠壓了城市居民生活用地,抬高了房價。
據貴州省未來研究會研究員雷家駒介紹,我國城市化格局畸形明顯,在東部每155公里一個城鎮,西部平均1045公里才一個城鎮。城鎮分布密度是1∶14的差距,西部地區城市密度為0.22個/公里2,全國平均為0.7個/公里,相差3倍多。特大和大城市少、中小城市多,體制障礙突破難。
“‘城市病’問題突出。”雷家駒舉例說,在許多城市,產業尤其是工業集中,產業承載力低,產業結構畸形,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造成外來人口就地就業難,人口壓力大,人口密度偏高,交通擁堵、污染嚴重、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劣化、“都市綜合癥”加劇等。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則擔心盲目快速擴張的城鎮化,會帶來嚴重的金融風險。“目前城鎮化在全國一窩蜂而起,大量花錢占地,大量向銀行貸款,這肯定會出問題。一個銀行倒閉了就引發一連串的倒閉,一家企業陷入債務危機,資金鏈就斷了,風險巨大”厲以寧說。z
“在城鎮化過程中,中國如何選擇生產、消費和發展方式,如何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長期而可持續的和諧發展,將對其未來乃至世界產生重要影響。”李琳對記者說。
“人的城市化”待破題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層出不窮的“城市病”對中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盡管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采取了許多措施治理“城市病”,但療效并不明顯。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藥方并不能根治城市病。”WWF中國生態足跡政策項目經理陳波平對記者說,充分利用和管理好城市自然資本,合理規劃城市,利用金融杠桿促進城市的可持續投資和消費,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WWF北京代表處今天在京發布了《宜居星球 城市之道》報告,介紹了100個城市的可持續管理實踐案例,圍繞著空氣、水、食物、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住房及建筑物、城市交通、消費、垃圾處理、能源、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治理與公民權利及城市氣候彈性等13個重要主題,介紹了不同城市的成功實踐。
記者注意到,在上述《報告》中,世界多個城市的治理經驗值得中國城市管理者借鑒。
以美國紐約市為例,其飲用水源基本來自河流、水庫等地表水。紐約市政府投資2.5億美元,用于購買水源地的土地使用權并對其采取嚴格的水源保護和管理措施。而如果采取工程措施控制水體污染的話,預算估計在60-90億美元左右。
作為一個缺乏淡水湖泊的人口密集型城市島國,新加坡一直重視水資源管理,目前,新加坡市一半以上的供水均來自雨水收集(20%)、再生水(30%)、脫鹽水(10%)。按照新加坡水資源管理的長遠規劃,將完全實現水資源的自給自足。加拿大的貨幣以加元為主,另有8種區域性貨幣,其中的“卡爾加里元”頗為獨特。
“這是一種類似于代金券的貨幣,在卡爾加里區域內流通,主要用于資助可持續消費與當地社區。”陳波平對記者說,這里的居民持卡爾加里元,可用折扣價購買當地200個公司的約500種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
陳波平介紹,目前當地市場上流通的卡爾加里元約有8萬元,對促進當地經濟,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環保產品起到一定作用。
在德國柏林,當地政府實施一項“公私合營節能計劃”改造了1400多座建筑物,能效提高35%以上。陳波平告訴記者,該計劃成功的一個關鍵在于創新性的綠色金融手段——根據預計產生的節能效果向改造建筑提供貸款。
聯系到中國的城鎮化,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牛文元認為,城鎮化說到底是“人的城鎮化”。城市最終的競爭力決定于人的競爭力,所以人的城市化不僅僅是要解決城市化中人的安排的問題,也要解決城市化進程中人的競爭力如何表達的問題。但目前,“人的城市化”在中國還沒有破題。
“WWF相信,惟有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三方共贏的方案才能全面提升城市的可持續性。”李琳表示,未來城市人口增長將主要集中在快速發展的小城市,而非特大城市。向數以萬計、快速發展的小城市推廣良好的實踐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