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生態環境部發文,稱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今年7月擇時啟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同時,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以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20年12月2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碳排放權交易,是指的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為碳交易。碳排放權交易一般是政府機構評估出一定區域內滿足環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將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額,每個份額為一份排污權。政府在排污權一級市場上,采取招標、拍賣等方式將排污權有償出讓給排污者,排污者購買到排污權后,可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排污權買入或賣出。
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作為落實這一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今年全國碳市場建設一直在緊鑼密鼓推進之中。
全國碳市場的運行,有望大幅降低全社會總的減排成本,助力我國較早實現一個相對較低的排放峰值,而這也將降低后續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難度。
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進程中,中國石化共有21家單位被納入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湖北、重慶6省市的碳排放權試點交易。截至2020年底,試點企業累計碳交易量1752萬噸、交易額4.4億元,分別占全國市場交易量、交易額的4%左右。
而此次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將電力系統首先納入交易體系,直接原因就是該行業碳排放量居于各行業之首,且煤電占我國發電量比重仍在60%以上。
化工行業因其龐大的碳排放總量,以及歐美成熟的經驗來看,后期必然會納入其中;同時石油行業及制造行業也會陸續被納入交易體系之中。
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20》顯示,2020年工業和電力部門占全部能源消費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隨著電能替代加速,部分碳排放從終端用能部門轉移到電力行業,電力部門成為最主要的碳排放源。
要想實現減碳及降碳的總體目標,只有通過控制及壓縮碳排放配額來實現,但是壓縮碳排放配額又將帶來碳排放成本的提升,從而傳導至化工生產企業。但是,具有先進生產技術、不斷優化生產配置及能耗配置的企業,他們會獲得更為寬松的碳排放配額,或許會出現出售配額以獲得額外的經濟收益的情況。所以,對于中國的化工企業來說,他們唯有不斷提升生產技術,降低碳排放量,才能夠實現未來“雙碳”趨勢的綜合戰略競爭力。
業內預計,全國碳交易市場初期年成交額可達約100億元。隨著市場的完善、覆蓋范圍的增加,交易將越來越活躍,2030年全國碳交易市場交易額或將達到1000億元以上。
而作為碳排放企業,要建立企業碳披露機制,發揮好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把碳的價值體現出來,讓企業有較好的收益,從而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的完成。
來源:艾涂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