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的不斷蔓延,全球供應鏈及經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歐美國家為了進一步救市,不得不采取經濟刺激計劃,寬松的貨幣流動性進一步促成了本輪大宗商品的上漲,隨之而來的是,原材料開始出現短缺,化學品價格也在不斷上漲。
雖然過去兩年,逆全球化的趨勢明顯,但畢竟經貿往來嚴絲合縫,一時半會誰也沒辦法離開誰。這里面的邏輯是供應鏈的邏輯,也是全球市場分工合作的邏輯。
于是,制造業紛紛開始為疫情帶來的可預見性困難做長期準備。其中,航天及商業領域受到的沖擊較為明顯,其他行業盡管情況比預期略好,但挑戰遠未結束,因為供應鏈涉及的行業眾多,且反應具有不同程度的滯后性,如果某些環節出現問題,會形成多骨諾米牌效應,進而影響著整個制造業的發展。
根據新的供應管理協會(ISM)報告,疫情持續使平均交付時間至少是“正常”需時的兩倍,例如中國為217%、日本209%、歐洲201%等。
供應鏈中斷,企業受影響各異
談到涂料行業,供應鏈的中斷有許多原因。
* 國內經濟呈現V型復工復產趨勢,導致前期使用了許多用于出口的原材料,因此國內原材料供應較為緊張。
* 疫情原因,港口作業及勞動力受到影響,造成部分進出口貨物積壓,集裝箱也出現短缺。
* 美國去年冬天暴風雪引發德克薩斯能源危機,導致能源價格飆升至創紀錄水平,整個石油供應鏈受到影響,并導致航運中斷。
* 意外事件導致原材料生產中斷,例如,韓國LG化工廠和國內的國都化工廠發生爆炸,被迫停工。
然而,在供應鏈長時間中斷下,具豐厚資金和規模的投資級企業影響較小,它們一般有一定量的原材料庫存和鞏固的供應;而高杠桿或資金流缺的企業則受打擊嚴重,不少只得停業或賣盤。
化學品價格上漲,交貨周期延長
以上種種原因對供應鏈的破壞,導致了價格上漲,例如涂料的關鍵成分——環氧樹脂,在歐洲的成本已增加60%之多。全球化工網站Echemi曾在3月底報道,包括巴斯夫、杜邦、陶氏、帝斯曼和朗盛在內的20多家化學公司已經提價。漲價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難以采購用于制造樹脂和環氧樹脂等材料的原材料。3月中旬,Echemi報道稱,由于二氧化鈦短缺,立邦和多樂士等建筑涂料公司的白色涂料也出現缺貨情況。
目前,涂料供應商被夾在原材料供應商和他們所服務的OEM和客戶之間,許多人正在承擔不可預知的成本上漲,他們還能堅持多久?
可能接下來,部分客戶在某種程度上會對配制較便宜的原材料持開放態度,但大多數OEM對涂料成分依舊要求嚴格,他們需要優質的成分。
誰能預知供應鏈穩定后,涂料行業的格局會是怎樣呢?目前來看,唯有繼續堅持,才能找到突圍之道。
來源:涂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