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號稱有3000億一年的建筑輔材市場上,不少企業都在喊著同樣的口號——“我要做輔材供應鏈行業里的京東”,那么,家居輔材企業想“蛇吞象”吃掉主材供應鏈,究竟是一場鬧劇,還是正在發生的未來?
——“您看好輔材供應鏈行業的未來嗎?”
創業者A答:“當然,因為輔材供應鏈行業最有機會實現家具供應鏈的全國整合。”
創業者B答:“很難說,輔材供應鏈行業以后可能會被替代掉,而且現在大部分同行都虧損了很多。”
行業觀察者答:“這些供應鏈都沒有前途的,項目都太小了。”
——“為什么?”
創業者A答:“因為與其他板塊相比,倉儲物流是輔材行業打造全國交付的基礎,家居輔材供應鏈做好這塊后更有機會切主材。”
創業者B答:“裝配式建筑如果成為現實,輔材的需求程度難道不會減少嗎?我們吹牛時說自己有很多的人員、很多的倉庫、產值有多少多少,但實際上人均產值不到10萬塊。這塊生意太不好做了。”
行業觀察者答:“你看看這些虧損的財務數據和人員配比,很多公司不到幾十人,怎么做大市場?不可能的。”
什么是輔材供應鏈行業的未來?它有未來嗎?
最近陸續發布了十幾篇研究家居輔材供應鏈行業的文章,有收到正面評價的,也有提到不少批評性建議的。
但在和近10位從業者一對一地交流過之后,我反倒被一個問題“困惑”住了,那就是:什么是輔材供應鏈行業的未來?未來已來嗎?
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從業者在溝通中也給過答案。開頭那段話便是發生在與多位從業者、行業觀察員溝通的不同時間段里,值得我們的深思。我們可以發現,有不少人認為,輔材供應鏈行業的未來發展其實是抱有較多不確定因素的。
關于行業的未來,其中最為大膽的一個設想來自于搜輔材創始人田曉東,他回答的是——“輔材行業是最適合打造全國家具供應鏈的樣本。”
在此之前,有同行評價搜輔材這家企業的模式比較特殊,它的切入口其實是信息化。在大多數品牌可能只服務于工長品牌或只服務于裝飾公司時,搜輔材既服務于工長、又服務于裝飾公司。據田曉東透露,在北京地區,工長與裝飾公司的服務占比分別是30%、70%。
甄采供應鏈創始人甄誠表示,“搜輔材走的是重信息化的模式,在各地發展城市合伙人,做落地倉配,最后要實現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配送體系,未來要做城市安裝落地服務,這是對的。
但是,集團公司要長期發展必須要做輕,想做輕的話就必須要再加強信息化、做供應鏈金融,這些方面,還不夠。”
回歸行業本質,輔材行業是適合打造全國家具供應鏈的樣本嗎?
對一個問題產生質疑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感性情緒”放到一邊,用理性思維來看待這件事情的可能性。
家居輔材供應鏈行業的本質其實是“減少中間商做差價”、“做好采購倉儲配送一體化的上門服務”,簡單來說,它做的事情是為家居建材行業提高效率。
此前,有創業者表示,輔材供應鏈行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傳統家居建材市場的倒退與接連倒閉、轉型,而目前大多數企業是做建材市場的電商化,聚焦于單一區域的輔材市場,為工長或家裝公司提供服務。
但是,有創業者認為:輔材供應鏈必須做全國交付才有前途。
原因在于傳統建材商過去做的就是區域化供應鏈的布局,如果不在全國或多區域內布局,很難真正取得突破。
對于輔材供應鏈行業的未來而言,這個觀點并不一定是正確的。輔材供應鏈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這個市場目前容得下多種不同模式的參與者,既有做產品的,也有做倉的,還有做后端倉儲配送一體化的,甚至有做落地安裝、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的。
與此同時,這個行業里面的玩家分類眾多,有專門服務于工長群體的,也有只服務于裝飾公司的,甚至還有既服務于工長、也服務于裝企的綜合性企業。
因此,我們不能對行業最終業態的形成下唯一的“定論”。但對于“輔材供應鏈是否有可能發展主材供應鏈”這個問題,倒是值得探討一下。一場“虛構”的正方反方辯論賽
正方論點
1?“輔材行業的交易將有助于推動倉配的建設。”
搜輔材創始人田曉東認為,輔材是一個媒介,它有助于打通家居建材供應鏈行業的物流。為什么呢?因為輔材交易量的增加可以推動倉配體系的建設,而輔材行業因為缺乏品牌認知度和品牌效應,它的流通速度會加快。相應地,它也更容易做成標準化的事情。
因此,它相比非標準化的主材產品更具備優勢。
2?“輔材行業的城市聯動乃至全國交付需要信息化系統做支撐。”
進入家居輔材供應鏈的市場玩家中,做倉的、不做倉的都有。但以信息化系統建設入場的企業并不多。在號稱有3000億一年的建筑輔材市場上,不少企業都在喊著同樣的口號——“我要做輔材供應鏈行業里的京東”,比如掌上輔材。
但是,京東所打造的全國性倉儲物流交付體系,其實是基于在每個城市都有城市倉的前提條件下建立的,這是一個龐大的交易網絡,也需要一個強大的信息交互系統。
同樣,在輔材行業,企業要將30個以上的城市進行聯動,如果沒有信息化作為支點的話,無論從產品的分撿系統、管理系統來看,還是從訂單系統來看,都會變得非常復雜,同時也會造成極大的信息不透明。
如果這條發展路線可行的話,那么在輔材行業,只有做到“能用系統解決的問題絕不用人解決”,這樣才能具備最為基礎的管控能力,也才能夠真正跨越品牌廠商與區域之間的限制。
3?“從模式上看,主材供應鏈做不了全國交付。”
了解家居建材行業特殊屬性的從業者都知道,主材產品是極具個性化特點的,它面向的客戶是業主,而不是其他第三方企業。正因如此,主材行業里單個產品的SKU量比輔材行業要大得多,這是第一點原因。
第二點原因,部分主材廠商正在用套餐化的模式來把握用戶需求,但這種模式并不適合長期發展,因為業主畢竟是存在差異化需求的,他們對品牌有認知度,再加上主材的使用場景是可見的。
因此,他們對產品的色彩、品質、觸感都會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廠商無法強迫業主來購買產品,最終決定銷售成功與否的還是業主個人的購買意愿。
但是,讓我們回歸到家居建材供應鏈的核心,其實它的核心在于“標準化”,只有將規模做大,用更低的價格獲取產品,供應鏈企業才有可能長期生存下去。從這一點上看,主材供應鏈較難邁過“標準化”這個門檻。
反方觀點
1?“輔材企業目前缺乏大量資金支持,不管是做城市聯動還是做全國交付,都很難。”
輔材行業的經營銷售鏈條非常長,有企業既要做單品代理商,同時又要管資金、管采購,還要管倉配和物流,這些工作多半已經壓垮了供應鏈企業的“腰”,導致大量虧損。
而如果要做城市擴展或倉配體系的重新建設,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但目前,供應鏈金融行業暫時還不夠城市,企業很難靠自籌籌到足夠的資金,再加上輔材行業又是一個低利潤的行業,這也就導致企業從根本上很難靠自己實現城市擴張,更別提全國性交付體系了。
同樣,做信息化也很難。
能有人會問,做信息化會不會是一條更容易走的路呢?畢竟,技術型企業聽起來是有核心優勢的。但目前,連搜輔材創始人田曉東看到自家的系統后,都仍覺得后臺管理系統的建設處于非常不完善的階段,再加上這個賽道上主攻信息化系統的企業又不多,我不禁要為輔材行業的“信息化”捏一把汗。
況且,真正的信息化系統,是必須要由用戶來使用的。而真實的情況是——目前為止,愿意使用各家平臺開發的app直接下單的工長非常少。
2?“現在同行都很弱小,嚴格意義上來講,我們彼此都不是競爭對手。”
從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很多輔材供應鏈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企業規模都不算大,個別團隊有200人左右,但多數企業仍然處于“小但不美”的狀態。
甄采供應鏈創始人甄誠說,據測算,這個行業的人均產值最多1個月10萬塊,如果輔材供應鏈企業一年能做到1億GMV,算中等收入水平。但就算是到達這個水準,能不能實現盈虧平衡,也很難說。
目前,家居輔材供應鏈行業處在前期發展階段,一批人進來了,探索各種商業模式,但本質都差不多,而且還具有一個共性——大家都很弱小,沒有誰能真正地顛覆誰,這一點也是行業面臨的發展困境之一。
3?“區域范圍內的城市聯動是可以做的,純做倉配的企業就可以做,但他們很難做全國化。”
在輔材供應鏈行業,聊得越多就越容易曝露出這個行業所存在的問題。我們并不是不肯認同輔材供應鏈做成全國交付的可能性,但是有一點是必須考慮在內的,那就是——專業性。
建倉的成本并不低,如果要完全實現家居輔材供應鏈平臺的自主化運營,不僅僅要建倉,還得買車、大量招人、建立健全的運營管理體系,這種模式不僅聽起來很重,而且還費時間、費精力、費資金。
有創業者質疑大規模建倉的可行性:
以建倉為例,現在真正在自建倉儲的輔材企業已經越來越少了,物流行業原本就有做專業倉配及物流的企業,為什么不依賴他們去做呢?
輔材供應鏈行業存在的理由在于兩點:一是幫助裝修公司選品的同時提高效率,二是解決工長的實際產品需求并提供長期服務。
一旦企業為了“做大”,而將盤子鋪得太開,那么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是,沒等區域化城市聯動或全國交付體系做好,這個盤子就“散”掉了。
由此看來,一場辯論賽,就能曝露出家居輔材供應鏈行業存在的很多問題。
而這場看上去是“虛構”的賽事,實際上由多位行業玩家在現實生活中共同上演。如果家居輔材企業真想以“蛇吞象”之姿,啃下主材供應鏈這塊大蛋糕,絕非易事。
失敗了,它就會成為一場鬧劇,成功了,它會成為行業的未來。當然,無論是輸還是贏,角斗士們在這個過程中都會收獲不少的精神財富,也有可能看到新的“彩虹”。
還是那句話,通往未來的路是遙遠的,也可能是艱巨的,決定最終結果的那把鑰匙就握在你們的手上。創業,就是一趟通向自我、實現夢想的旅程,而在這條尋找自我的路上,沒有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