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實現了“十二五”工業規劃的平穩收官。考慮到主要工業產品產能過剩、外部需求條件日益趨緊、資本邊際產出下滑等因素的制約,預計2016年:基本要求為穩中求進、保持增勢,運行趨勢為以穩為主、維持中速,政策取向為夯實創新基礎、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2015年我省工業經濟運行特征
2015年,我省工業經濟延續了“十二五”中期以來的運行特點及走勢,具體表現在:
(一)基本趨勢:增長速度緩中趨穩
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3422.5億元,同比增長8.3%,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從進度數據看,累計增速連續5個月維持在8.3%左右的水平,從當月增速看,波動幅度為1.1個百分點,最低值為7.8%(5月份),8月份以后增速回升至8%以上(如圖1)。重工業增長繼續快于輕工業增長,重工業完成23975.7億元,同比增長8.6%,輕工業完成9446.8億元,同比增長7.6%。股份制企業、股份合作企業增速超過兩位數,分別為10%、10.8%,對穩定工業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外商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速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區間。民營工業繼續保持相對較高增速,私營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2541.8億元,增速達到11%。用電量方面,工業用電量390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8%。工業產銷率方面,全省工業產銷率為98.1%,工業生產與銷售環節有序銜接。
通過對比山東、廣東、浙江等周邊省(市)工業增速發現(如圖2),江蘇規上工業增速比全國和浙江、廣東、山東分別高2.2個、3.9個、1.1個、0.8個百分點,繼續在總量和增速保持優勢。
(二)主要動力:結構轉型持續優化
2015年,產業升級繼續推進,結構轉型紅利持續釋放,全省工業產值達到152967.5億元,增長6.2%。以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醫藥制造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推動了工業整體技術水平提高和產業結構優化進程,成為工業經濟重要的新增長點。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40%左右。工業產值累計占比最高的十大產業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裝備制造業產業增速均超過8%。資源類行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六個行業呈現負增長,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高耗能行業增速排在后十位,回落態勢明顯。
(三)潛在基礎:投資結構優化調整
2015年,全省工業完成投資22757.5億元,增速高于全省3個百分點以上,工業主要指標增幅繼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蘇北地區除徐州工業增速為9.3%,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工業增速均大于11.5%。蘇中地區南通、揚州、泰州分別增長10.7%、10.0%、11%,各月累計增速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蘇南地區工業經濟放緩、趨穩、轉型、調整的發展特征更為明顯。其中,無錫、蘇州工業增速區間為[4%-5%],南京、常州工業增速區間為[7.9%-8.5%],鎮江工業增速在10%上下小幅波動。
二、2015年江蘇工業運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化解產能過剩任務依然嚴峻
源于集中投資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化解難度依然較大。當前,我省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過剩嚴重,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產能利用率在70左右,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約75%,并且產能過剩有擴展到光伏等戰略新興產業的趨勢,化解過剩產能已到了"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富余產能釋放與化解任務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企業效益下滑、生產線停產等現象已經出現。
(二)部分指示性指標增長乏力
2015年工業用電增幅僅為0.8%,進度運行中更是出現負增長,是“十二五”階段區間內的低點,排除節能降耗、結構調整等方面因素,工業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并未緩解。此外,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已連續46個月同比下降。最新工業景氣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一季度,全省宏觀經濟運行環境偏緊,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宏觀經濟環境景氣值處于相對不景氣區間內。
(三)硬性約束依然較為突出
2015年,工業經濟面臨著土地供應、資金投入、能耗控制等硬性約束。用地方面,國家層面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連續調減,今后工業項目用地將更緊張;資金保障方面,到位資金增速均低于工業投資增速,資金保障力度不足,2015年全省資金來源為23120.5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低于工業投資2.6個百分點;能耗限制方面,2015年全省能源消費增量不能超過152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速控制在2.5%,總量和增速的雙重限制影響了新上項目。
(四)工業企業運行成本高企
企業運營過程中面臨的各類高成本問題,高成本是供給側的最致命硬傷,持續收縮的需求疊加高企的成本、費用,令企業盈利雪上加霜。融資層面,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缺乏針對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優惠和支持政策。用工層面,2015年全省繼續提高最低工資保障水平,在“五險一金”社保繳付結構、比率未發生大的變化的情況下,企業的福利、工資、社保等貨幣支出加大,用工成本不斷提高。
三、2016年我省工業經濟運行的形勢判斷
2015年,我省工業結構調整進展明顯,運行效益逐步提升,但也不能忽視面臨的下行壓力。當前,世界經濟全球性大調整進一步深入,外部增長動能不足預計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同期,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但是隨著改革和結構性調整的深入,依托“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方式培育的新動能和“三去一降一補”改造提升的傳統動能,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雙引擎”正在逐步發力。
總的來看,考慮到工業發展的條件、政策取向的變化、工業內部系統的平衡等因素,在把握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三者關系的基礎上,可以預計,2016年我省工業經濟運行將延續2015年走勢,在保持增勢的基礎上中速平穩運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8%左右,產值增速在6%左右,投資增速在12%左右。
四、重要建議
(一)強化需求端增長新動能
一是保持工業投資的適度增速。工業穩定增長的基礎是市場需求,積極利用PPP等形式推進項目實施,為工業經濟持續平衡運行釋放動力,積極推進重大制造業項目,把握好項目建設節奏,盡量利用市場機制提升投資效率。二是鼓勵高加工度和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積極利用上海自貿區的政策效應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速的有利契機,促進機械、電子信息、光伏、船舶等優勢產業的出口,進一步優化出口獎勵等措施鼓勵高加工度和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
(二)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堅決化解過剩產能。圍繞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重點行業,推進產業重組、兼并整合,加快出清市場過剩產能。嚴格執行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遏制重復建設,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積極發揮市場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的作用。二是落實要素扶持政策。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界限,推動工業企業兼并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鼓勵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投資主體參與企業改革重組。在營造發展環境、落實扶持政策、破解企業難題、推動全民創業等方面取得突破。三是把握產業升級新方向。發展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體系,變單純的制造業集聚為集成制造與服務功能的產業鏈集聚。理性化解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在時間與空間的沖突,通過傳統優勢行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而升級到新興產業,逐漸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強化技術創新驅動力
一是完善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機制。繼續按照《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的要求,進一步出臺產業的配套措施和支持措施,特別是推進信息技術、綠色技術與發展產業的全面融合,推動粗放型加工向精細化加工轉變、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二是定位重點領域構筑技術創新體系。在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網絡通信設備、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工
程和農業機械、航空航天裝備、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等15個重點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建立軟件開發、云計算、系統集成等智能化技術研發中心,盡快形成精益化生產新優勢。